我们是农民的孩子
— 忆苦思甜 奋斗前行
我的父母是农民,所以我们就是名副其实的农二代了。农民的孩子会干农活这是与生俱来的,就像“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一样。从春天的殷殷希望,到硕果累累的金秋,一年四季,周而复始,他们把对生活的所有希冀都寄托在了脚下的黄土地上。
从小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当然农村的农活一样不落的都会干。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从拔猪草、割草喂羊开始到使用锄头镰刀,甚至到浇水施肥,收庄稼样样都会干。因为这是庄稼人必须具备的劳动能力。记忆中的父母总是有干不完的农活,起早摸黑,埋头耕作,面朝黄土背朝天,为的事一家老小的衣食住行。庄稼人的愿望也是简单的,无外乎就是求得个风调雨顺的好收成,儿女们都能学有所成。
小时候的日子是贫穷和艰苦的,记忆中最开心的日子应该是过年的时候,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吃到一点好吃的,穿一件新衣服。所以盼望的日子一直从一年的开始能到年末,总是会问母亲,为何一年过的这么慢。小时候的冬天总觉得特别冷,因为没有一件像样的棉袄,是母亲缝缝补补哥哥姐姐们穿过的衣服。总是周而复始的从老大到老小这样更替着......冬天的陕北没有任何新鲜的蔬菜,而是家家户户腌着的一大缸酸白菜,没有油的酸白菜和土豆能一直吃到春天过后的夏天,所以觉得农村的孩子肚子一直都是缺少荤腥的。正因为这样更是能早早的懂得生活的不易和父母的操劳。我们努力的学习,想着能让父母看到我们取得优异成绩时露出欣慰的笑脸。每每在干农活的日子里,父母总是说让我去写作业去,不需要帮助。但是我常常听到父母说多读书你才能不像我们一样辛苦,可以谋一条吃“公家饭”的营生。他们质朴的言语,和无声的教导与指引,都化成对子女们良好成长的殷切期盼。
走出农村变也成了我儿时最大的梦想,我想看大城市的繁华。一路走来的求学之路也让我的梦想在一步步实现,大学是在外地上的,在外地的我更愿意留在大城市那个繁华的环境,很少想起那个老家的小县城,大学毕业的时候开始找工作,也算是费劲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求得一个还算满意的工作,虽然内心有过迷茫但更多的是对新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当我兴奋的告诉父母:“我找到工作了, 我以后要留在这里工作”我没有得到父母同样欣喜的回应,而是电话那头片刻的安静和迟疑。停顿了一会母亲说:太远了,你还是找个离家不要太远的地方。那一刻我好像懂了,也想到了孤独在家的父母。
后来,长大了。我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才更懂了为人父母对孩子的良苦用心。而父母也是开始了另外一项重任就是给儿女们带孩子,他们从农村老家到城里,有对新环境的不适应但更多的是对下一辈人的关心与爱护,倾其所有的默默付出着。每逢农忙的时候他们还是会抽空把家里的地都给种上,做子女的我们也会劝说就不要种了,可是父母很坚持说看着自己的土地荒芜心里会有深深的内疚感,这或许就是农民人对土地的敬畏之心吧。
现在的老家,早已不是以前的土胚房,家家户户都是整齐漂亮的楼板房。从村头开始就是柏油路一直到每户人家的门口,看着每家人的门口都有自己的小汽车真的是不禁感叹现在人民的生活真的是好了,从村里到县城开车也是非常方便的。到了夏天院子里会种上各种瓜果蔬菜能供好多家人吃,经常也会送去左邻右舍尝尝鲜,这是庄稼人自己的喜悦。如今乡村美丽建设,乡村振兴真的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乡更美,人们生活也更幸福了,老百姓都夸共产党政策好。
上学的时候读到席慕蓉的“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当时并没有能特别懂得这份对故乡的深深情意。人总是在慢慢长大,慢慢懂得。不管我们走多远,它都是令我们魂牵梦绕的地方,故土难离。希望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之余,经常能够回到故乡,感受农民人淳朴善良和勤劳朴实的本分。这才是我们找寻的心灵归属感吧,因为我们的根在这里。
农民人的朴实和勤劳是一种美德,所以传承了一代又一代。父母经常教导我们要知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要知道兢兢业业的工作,不管工作在哪个岗位上都要有吃苦耐劳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事情,履职尽责。才能不辜负我们现在“生在国旗下,长在春风里”这个伟大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