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吃凉糕是我们那里的习俗,“糕”同“高”,有“步步登高”的寓意,所以端午节这天吃凉糕,会让人好运相伴。
记忆中每当端午节前几天,母亲就忙碌了起来,泡上很大一盆糯米,煮很多红枣、剖皮去核,准备着做凉糕的原料。端午节当天一起床,我们就会看到香嫩可口的糯米平铺在案板上,上面厚厚地铺着一层枣泥,撒上青红丝、红绿丁、葡萄干,一边吃着香甜可口的凉糕,一边听母亲讲关于端午节的故事。母亲没有上过学,她讲的都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规矩及风俗,大体内容是关于祈求平安祥和、生活顺遂、来年好运之类的美好愿景。很多年过去了,记忆深处永远珍藏着这幅温馨的画面。
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了解了端午的传说和文人描写端午的诗词。比如苏轼的“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文秀的“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卢肇的“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逐渐意识到端午是纪念诗人屈原的节日,而且吃粽子、喝黄酒、插菖蒲和艾草的习俗已经流传很久了。
再后来,外出读书,我吃到了“传说”中的粽子,有红枣馅、豆沙馅、蜜饯馅、果仁馅、猪肉馅等各种口味的。曾几何时,我们认为挂艾草、戴花绳是一种迷信;曾几何时,我们都吃腻了母亲做的凉糕,认为凉糕太腻了,大家都喜欢散发着淡淡粽叶香的粽子。端午节前夕,年迈的父亲母亲依旧早早就备下了糯米和红枣等食材,母亲偷偷地和好友学起了包粽子,端午节这天为一家人准备好凉糕和粽子,吃过饭后还不忘为每家打包一些回去。母亲的手艺很高,包的粽子香甜可口,味道好极了,我们都爱吃。可是,眼看母亲一年比一年老了,体力已大不如以前,曾多次劝母亲不要再辛辛苦苦受这份累,现如今超市里的粽子、凉糕啥样的都有,想吃去超市买些不就行了,可母亲说,超市里的哪有自己做的好吃?
“养儿方知父母恩”,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似乎体会到了父母的情愫,也会在孩儿熟睡的时候为其带上花花绳;也会在端午当天将艾草挂在门前;也会提前几天准备食材,熬夜包粽子,然后送给长辈和兄弟姊妹。
渐渐长大,渐渐明白,在父母眼里我们不曾长大,即使我们早已成家立业。作为父母,愿望很简单,就是希望小辈平安喜乐,一帆风顺。那一根根缠在粽子上的丝线,就像父母的心思一样柔软。看着那些丝线,我觉得它们也缠住了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