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进台门,又踏上陡坡,看见一株古榆,枝条繁盛。相传,古代榆溪河两岸榆树成林,始得榆林之城。如今,由于生态遭到严重破坏,致使榆林的榆树几近消失,这株镇北台保存下来的老榆树便弥足珍贵。这是令人一看就能感受到震撼的古榆,此刻即使有千言万语也是难以表达我内心的情感,语言只会使我显得狭隘和局限。经过涂宗俊撰写的碑记,我开始登上镇北台。台阶由三块木板组成,踩上去发出吱吱呀呀的响声,墙体是一块块石砖搭建。我每到一层,环绕一周,感受古时的遗风。等爬到第四层,风一下咆哮起来,一个不注意差点把我吹下去,灌了满嘴的凉风,顿时感觉体温降了下去。我向北面极目远眺,苍茫一片,一直延伸到昏暗的天际,旧时北面一望无际的毛乌素沙漠即将被绿荫覆盖。近处绿树成荫,一处处平坦开阔的地上绿意盎然。古长城遗址横陈眼前,三个墩台连成一线,明长城经历风吹雨打,依旧坚挺。我站在风中,目视被岁月磨碎的土墙,不知会何种词汇表达我的情绪,那早就想来镇北台充当游人的心情不知溜到哪里去了,完全抵不上此刻内心的振动。
在北门内,有一处红山墩遗址。它位于款贡城西北角,是早期与郡县、都城联系的烽火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命长子扶苏和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赴上郡修筑长城,红山墩便成为万里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万历时期红山墩被镇北台取代,成为历史遗迹存于城内。东面有一处平坦地,那就是赫赫有名的款贡城。“款”的意思就是“通款”、“款待”,“贡”是“通贡”、“朝贡”。合二为一,款贡城的修建就是为了特殊贸易二修建的外交场所。南墙设一城门,是中原人员、物资进出的唯一通道;北墙设两道门供朝贡、交易的人员、车马和物资通行。
这是我见过的最壮阔的文化遗产,也肯定是我充当游客最充实的一次,它比南方园林更加富有魅力,榆林独特的地理环境给我们后人留下一处如此震撼的历史遗迹。古人诗词文章的描写展现古时的热闹霸气,近代为保护长城党和人民费尽心思,前不久镇北台进行了维修,焕然一新的面貌必将吸引更多的游客慕名而来,无须多做宣传,任何人都晓得镇北台的意义所在。
我很庆幸,在黄土高原红山顶,春风绿意中尽览镇北台,历史的车轮前进着,现代与古代交相辉映,那南面远处密密麻麻耸立的高楼大厦,与这砖石黄土造就的镇北台,演绎着不朽的传奇。